潮汕创业者林喆嗅到外卖风口倍加网,早在2016年便开发出“接单神器”。
如今,靠智能设备销售和PaaS平台,他的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商米科技”)年营收超30亿元,、蚂蚁、美团纷纷入局。现在,这家公司剑指港交所。
商米科技并非第一次谋求登陆资本市场——在2021年6月,公司就曾向A股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但于2022年3月撤回了申请文件。沉寂三年多后,商米科技转战港股。
顶着“智能商用行业领导者”的光环,商米科技的业绩波动、客户流失等问题也被成倍放大。在安卓端 BIoT(商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如何平衡规模与质量、开辟发展新路径,已是市场摆在商米科技面前的必答题。
从POS机破局到全球BIoT领跑
商米科技的崛起轨迹,与国内外卖市场的爆发可谓同频共振,而其董事长林喆的创业故事也写满了不凡。
林喆,1994年7月毕业于汕头市鮀滨职业中学,1996年,年仅21岁的林喆敏锐发现了国产POS机市场的空白,创立了广东川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国首款民营POS机,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2010年,、拉手网、大众点评等一众平台掀起“大战”,靠“9.9元电影票”“1元洗车”等大额补贴争抢市场。而彼时互联网平台融资、烧钱抢市场的态势,吸引了当时做国产POS机替代业务的林喆。
基于对市场趋势的判断,林喆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互联网领域。2013年,他成立了上海我有信息科技公司,推出“我有外卖”O2O智能硬件系统,这便是商米科技的前身。
这也让林喆精准切入了外卖行业的发展风口。2015年,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淘点点共同祭出史上最大规模“百亿补贴”,点燃O2O的熊熊战火。而巨头们的激烈角逐,恰恰为林喆的业务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机遇。
2016年,上海我有信息科技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商米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首款智能POS机V1。这款被称为“外卖接单神器”的产品推出以来,商米科技三年内即实现全球收入突破1亿美元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2018年,商米科技开始由收银设备转向支付端口。公司于2018年发布商米首款支持金融级别的人脸支付收银产品,并在当年与支付宝达成合作。此后不断丰富产品线,产品销往10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出货量占比近一半。
先靠着大众点评、美团的“大战”快速发展倍加网,再借着支付宝刷脸支付完成转型,今年又与支付宝“碰一下”再度开展合作,商米科技的每一步跃升,可以说都精准踩在了行业变革的节点上。
自2013年成立10年后,商米科技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商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灼识咨询资料显示,按2024年的收入计,商米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有10%以上的市场份额。截至申请文件呈交日,商米科技的端到端BIoT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约6.1万个商业合作伙伴。
二 巨头纷纷入局
比林喆有着更加敏锐嗅觉的,是暴龙投资、小米科技、深创投等一众投资人。
早在2014年6月,商米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暴龙投资。同年8月,公司完成A轮融资,由小米科技联合深创投、91无线创始人胡泽民共同注资8000万元人民币。
2015年5月,公司完成B轮融资,由小米科技、深创投、美团联合投资,融资规模达2亿元人民币;同年6月,微店再度追加1亿元B+轮投资。
2017年9月,中民投与光速中国联合参与C轮投资;2019年1月,蚂蚁科技作为领投方联合农银国际完成D轮投资,投资总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商米科技采用了同股不同权的架构,每股A类股对应10票,每股B类股对应1票。经过多轮投资之后,商米科技的法定代表人林喆,持有商米科技100%的A类股和15.78%的B类普通股,拥有79.04%的投票权。
在商米科技的B类普通股中,蚂蚁集团的持股比例高达37.56%,美团的持股比例为11.29%、小米的持股比例为10.72%、深创投的持股比例为9.48%。
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业务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智能设备销售和PaaS平台及定制服务。前者涵盖了POS机、自助收银台等硬件设备,后者则为这些设备提供云端服务和后台支持。
申请文件显示,商米科技拟将募集资金用于BIoT软硬件解决方案的研发、加强供应链及生产运营、实施全球市场扩张计划,以及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三 业绩表现难言乐观
需要注意的是,商米科技业务网络铺得够广,业绩表现却难言乐观。
据招股书数据,商米科技的营收由2022年的34.04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30.71亿元,2024年回升至34.56亿元。也就是说,商米科技三年间仅实现了约5200万元的营收净增长。
从利润表现来看,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下称“报告期”)商米科技的净利润分别为1.60亿元、1.01亿元和1.81亿元;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8.1%、26.7%和28.9%,2023年的波动尤为明显。
对于2023年业绩下降的原因,商米科技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主要是因其来自智能设备销售的收入由2022年的33.89亿元降至2023年的30.08亿元,而该业务板块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8%。
这也意味着,商米科技在收入结构上存在单一性隐患。
具体到产品,商米科技智能移动设备的降幅尤为显著,由2022年的9.94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6.60亿元,主要因该等客户于上一年度下单了大笔订单,外卖平台及餐饮客户的销售额有所减少。
要知道,智能移动设备恰恰是商米科技的高毛利板块。但由于商米科技当年进行了产品迭代升级,导致智能移动设备所得收入占比有所降低,智能设备销售的毛利率也减少了1.5个百分点至26.5%,最终影响了该公司的整体毛利水平。
此外,商米科技来自智能台式设备的收入也跌下了10亿元的台阶,2023年和2024年收入分别为9.54亿元和9.59亿元。对此,该公司称2022年超12亿元的收入是由于美洲的若干客户基于其自身的评估进行了额外的采购。
显而易见,商米科技的业务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不断推出让客户买账的全新产品、升级产品或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4.39亿元、8.85亿元和14.21亿元,占比42.3%、28.8%和41.1%。而在与大客户维持合作关系的同时,商米科技的客户量已由2022年的2506名降至2023年的2337名,再到2024年的2262名。
如今,安卓端物联网解决方案不断渗透,市场长尾效应渐显,客户流失对商米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然如鲠在喉。
商米科技在招股书中坦言,智能BIoT行业技术发展、企业部署智能设备的意识等因素都将影响其业绩表现。但即便外部环境归于平稳,商米科技若想让业绩增长的内生动力穿越周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终究要先跨过产品收入波动、客户规模萎缩这些横亘在前的现实关卡。
本文源自经济导报
佳成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